一、關于開發(fā)工程項目裂縫通病防治。
(一)裂縫的性質:
就目前一些開發(fā)項目工程的裂縫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:
1、溫差裂縫:主要發(fā)生在砌體工程中鉿梁底與鉿柱邊的裂縫。
2、早期結構裂縫:主要發(fā)生在現澆鉿樓板上(嚴重的產生貫通裂縫)。
3、鉿結構裂縫:主要發(fā)生在現澆鉿梁板上(這種現象相對較少)。
二、裂縫產生原因及防治方法。
1、溫差裂縫產生原因:
該裂縫主要發(fā)生在框架結構工程,填充墻與鉿梁及鉿柱交接處。由于鉿與磚砌體溫差應變系數相差一倍以上,如二者之間沒有足夠抗變形技術措施就會產生裂縫。
2、填充墻體溫差裂縫防治方法:
(1)、嚴格按國家規(guī)定施工規(guī)范及操作規(guī)程施工,確??蚣芴畛鋲w的整體質量;
(2)、嚴格按設計要求設置拉接鋼筋:
a、柱拉結鋼筋一支二根,每根長度大于700mm,端頭需彎90度50mm長彎鉤;
b、按墻高每500mm設一支拉接筋,一般3m/層高設四道;
c、為確保拉結筋與砌體灰縫相吻合,建議砌體施工前需設置皮數桿,切忌盲目砌筑;
d、按皮數桿確定位置,統(tǒng)一植拉接筋后經檢驗合格方允許砌體。(植筋質量需確保:如孔深超過50mm,植筋膠質量符合,孔內灰要吹凈);
e、拉接筋處砌筑砂漿建議達到m10(在砌墻砂漿中另加水泥)
3、砌體在梁底按要求留設后塞口:
a、砌體不能一步砌到梁底,需按設計要求砌到后塞口處停下來;
b、后塞口根據皮數桿要求設置(統(tǒng)一設置高度,如用c20細砼后塞口需留30~50mm即可;如用磚砌后塞口留出磚斜塞合理空間(達到頂柱梁底作用,且角度大于70度左右);
c、后塞口施工必須待砌體工程一星期以后,砌體有足夠強度方可施工;
d、后塞口砌體的砂漿要飽滿無任何間隙。
4、填充墻與鉿梁底,鉿柱邊之間在粉刷之前需鋪貼鋼絲網片:
a、網片寬度300mm左右,網孔、網徑符合設計要求(或經工程部認定);
b、網片待后塞口一星期后方可鋪貼(建議以高標號水泥砂漿粘貼,也可適當加801膠);
c、網片鋪貼一星期后方可進行粉刷(需經監(jiān)理驗收確認后)。
3、早期結構裂縫產生原因:
經考查早期結構裂縫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原因產生:
(1)、澆搗砼施工中留設施工縫未經按操作規(guī)程處理,產生自然收縮縫隙;
(2)、拆模過早,砼未達到拆模強度,且無合理技術措施,致使砼結構過早受荷,產生初始裂縫;
(3)水電預埋未按規(guī)范、規(guī)程施工,集中預埋,砼在凝結過程中,該處就產生收縮裂縫。
4、早期結構裂縫防治方法:
(1)、砼現澆樓板一般要求連續(xù)施工,不留施工縫,必須留時:
a、留在應力較小的部位;
b、再次澆砼時,施工縫處鑿除松散砼,鋪上砼同標號砂漿,振實并進行二次收漿。
(2)、拆模要實施拆模申請及批準手續(xù);
(3)、提前拆模要以拆模砼試壓強度為依據;
(4)、特殊需提前拆模,需有合理技術措施;
(5)、在樓面砼澆搗前監(jiān)理要求對水電預埋進行隱蔽驗收,對于違章預埋,予以返工或綁扎加強鋼筋網片處理。
5、鉿結構裂縫產生原因:
經考查鉿結構裂縫產生原因較為復雜:
(1)、由于設計疏忽或錯誤原因;
(2)、施工單位未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,出現留扎鋼筋,錯扎鋼筋等;
(3)、因施工措施不當,負彎筋被踩,影響結構受力;
(4)、衛(wèi)生間、廚房間、陽臺比其它樓板落低50mm,但如負彎筋未分開配制,無疑硬將負彎筋壓低,嚴格影響此處受力;
(5)、梁板鋼筋保護層未按設計要求施工,影響結構受力;
(6)、樓板厚度未按設計要求施工,偏薄,影響結構受力;
(7)、砼強度未達到設計要求,影響結構受力。
6、鉿結構裂縫防治方法:
(1)、重視施工圖交底及圖審,發(fā)現圖紙矛盾或錯誤,及時與設計部或設計院聯(lián)系糾正;
(2)、施工人員必須熟讀設計說明,懂得規(guī)范、規(guī)程;
(3)、嚴格按圖施工,加強隱蔽驗收澆筑砼需搭設馬道防止鋼筋被踩;
(4)、澆筑砼時嚴格檢查支模標高,按設計樓板厚度在柱筋上做好控制標高,澆筑時拉線監(jiān)控,檢測人員插桿檢測砼厚度;
(5)、嚴格監(jiān)控砼配合比,控制砼坍落度,確保砼設計強度;
(6)、要求監(jiān)理在澆搗砼時必須旁站、監(jiān)督施工質量;
(7)、加強結構砼養(yǎng)護,確保砼強度。(作者系建亨集團總工程師)